梅花地廉政教育基地于2016年2月26日揭幕,占地约2500平方米,分为颂梅篇、操守篇、自律篇、缅怀篇四个部分。该基地位于阳西县塘口镇马山村委会梅花地村,这里曾经是漠南自卫反击战的根据点。1949年2月,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中共阳江县县委、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和广东人民解放军广阳支队第八团在此宣布成立。同年10月26日,党政机关进驻阳江,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为阳江县人民政府。1999年,阳西县人民政府在此建立纪念亭以纪念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50周年。2015年,阳西县纪委以“阳江县人民民主政府纪念亭”为依托,深挖革命历史内涵,提炼廉政主题,按照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主题教育模式和建设思路,创建阳西县梅花地廉政教育基地,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咏梅诗为切入点,突出梅花地廉政教育基地的特色。梅花地廉政教育基地为全县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教育搭建重要平台,也为深化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重要载体。
整个基地设计都秉承了一个宗旨,就是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把我们的廉政元素跟革命元素融合在一起,力争每一个新增的景点为原来的基地添色,并能与原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谐统一。
一、设计与原基地的格调相融合
基地入口处矗立着一座巨型的梅花雕塑,簇拥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诗词:卜算子·咏梅。两边相伴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陈毅、郭沫若的咏梅诗句。既是对应了梅花地这个地名,又是取梅花凌霜傲雪、坚强不屈品质,提醒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梅花自勉,保持高洁的品质,干净干事,诚实做人。在山路两旁,阳西县纪委和塘口镇人民政府种上了100棵梅花,待到梅花时节,这里漫山遍野竞放的梅花便会吸引游人无数。游人在赏梅的同时,既缅怀先烈,又思考人生。梅花精神将在此扎根。
二、设计与革命元素相融合
在山顶的纪念亭周围,矗立起八块造型各异的石碑,石碑以石刻版画的形式,记录了八个发生在漠南战斗期间的革命小故事。这些故事取材于漠南战斗史,与纪念亭的纪念意义一脉相承,同时,围绕克己奉公,廉洁为民的主线,充分展示廉政教育的要旨。如陈国璋同志与梁文坚同志结婚时,他的祖母给了他一两黄金作为结婚的费用,他却把这一两黄金交给了上级党组织作为党费。结婚时,这对革命伴侣连一张棉被都没有。姚若崧同志投身革命后,自家的房子被反动派烧毁,妻子住茅棚、吃野菜,生活陷入困境,姚若崧虽然掌管粮食,但从来没有为此挪用过武工队的一粒粮食。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现在读来依然令人动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我们应该如何守护?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现在乃至以后都是我们要铭记的责任。
三、设计与时代脉搏相融合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自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该基地通过石刻的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核心部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全文只有281个字,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追求,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党内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基地用12张石刻版画展示“四个必须”,党员的“四个廉洁规范”和党员干部的“四个廉洁规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易于记忆。
四、内容与教育宗旨相整合
在上山的路口,矗立两卷大理石书,上面刻着两段三字经。三字经以焦裕禄、牛玉儒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对比张子善、刘青山的恶名远扬,突出了一个主题,廉洁从政堪垂范,贪污腐化恶名扬。琅琅上口的反腐倡廉三字经,正面劝勉党员干部要戒诱惑,严操守,保廉洁,切莫贪,守纪律,讲规矩。三字经刻画在大理石雕刻成的书卷上,寓意功过石上刻,清污心上留。这组设计,意在正面点题廉政教育,让每一位参观者迅速进入受教育模式,接受廉政熏陶。
五、形式与阅读习惯相融合
考虑现代人阅读的习惯崇尚短、快,整个基地新增的部分都采取了图配文的形式,版画、连环画,都是60、70后曾经非常熟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相对于80、90后来说,可能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基地通过寥寥几笔的版画配上简洁的文字形成简洁明快的画风,吸引各个时代的人们,让人们欣赏版画艺术的同时,快速接受廉政思想精髓的教育。
随着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推进,预防教育日益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所谓只打不防,越打越忙,如何教育党员,通过各种载体形式,让党员牢记规矩和纪律的底线,使广大党员筑起不敢腐的心理防线,成为纪检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梅花地廉政教育基地把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融为一体,通过雕塑、石刻、书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升华廉政教育的主题,让党员干部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学习先烈们克己奉公,廉洁为民的高风亮节,从而思考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成为阳西县廉政教育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