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西县上洋镇人文历史厚重,除了大家熟知的姚家大屋、双鱼古城之外,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故事也引起游客的追寻——
清代上洋姚家大屋
◎ 姚若霞与当铺街
上洋圩的老街有正街、西街和横街,还有当铺街。除了“7”字型的当铺街还存有很少的古屋,其他街的房子基本都已改建成了现代楼房。
探寻当铺街的前世,街坊们只知道当铺街是一个叫“七少”的人在此开当铺而得名。“七少”是谁?住在当铺街的一位86岁的谢钦老人为我们解了谜。原来,“七少”就是上洋锡贤堂人姚若霞(钦命候补道台),他和姚穆久(钦命工部郎中)是堂兄弟,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分别入朝谢恩,见过光绪皇帝。
姚若霞中年得志,官运亨通,不但在上洋圩开设当铺,也在其他圩镇开设当铺,生意做得很大。他入朝谢恩回来后,兴奋之余,为表达上京朝见皇帝时的喜悦心情,亲自挥毫书写了一副二十字的对联,用上等木板,精雕细刻,并用纯金粉填写,挂于书房门口——
帝座喜曾窥忆尔时看凤阙龙墀跄济伴王公卿贰
吾庐原可爱乐此地接崇山峻岭往来有丞相郎官
落款是:三四道人题写
何为“三四道人”?原来姚若霞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七,上洋人都称他“七大人”,也称其为“七少”。姚若霞生性诙谐,用“三四道人”是暗示三加四等于七,“道人”则是对自己的戏称。
这副对联是什么意思?经请教我市一些楹联老师,解读如下:曾经喜欢偷偷地看皇帝的龙椅,一边看皇宫里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和宫殿,一边看王公大臣们安舒而有礼地行走。而我的家也很招人喜爱,这个地方,周围虽连着崇山峻岭,经常也有宰相高官等贵客出入往来。
原南石乡人民政府旧址
◎ 英勇无畏利班长誓死保卫乡政府
到上洋的河北旅游,不少游人都知道当地有个英勇无畏的利班长,对其具体事迹却知道得不多。笔者近日查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阳江县大队史》等资料,同时对当地一些老人进行了走访,对之进行了梳理——
1949年10月24日,阳江解放。蒋介石集团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常常派出军机轰炸阳江城乡多处,还派出特务勾结地方的土匪武装袭击我区、乡政府,抢劫财物,杀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破坏新中国,图谋反攻大陆。
1949年12月26日,国民党的飞机轰炸停泊在河北港海面的“岳飞轮”,1名舵手遇难。
1950年1月5日下午3时,一架国民党飞机再次来河北轰炸浅水渔船,接连投下三枚炸弹,一弹落海边沙坡,两弹落水,炸沉浅水家口渔船一艘,五人遇难,二人被炸伤,一人面部伤势甚重有性命之虞,一人伤及手部。飞机投弹后盘旋两圈,继续用机枪向渔船扫射,幸未有人被击中。
5月27日(农历四月十一日),土匪何某龙潜入河北,伪装成卖药人,成为土匪安插在河北的内应。十二日夜,南鹏岛土匪敖昌端(平冈人)伙同林贵仔(台山尾角人)带领土匪几十人驾驶船经溪头马村双山岛到达河北,在土匪探子何某龙和当地的张某辉(澳仔人)、吴某(河北村人)、黄某吾、黄某熬(石门人)内应下,袭击了设在河北的南石乡人民政府。
是夜,民兵班长利方(河北村人)、副班长钟里和、干部骆定方(双鱼村人)率十几名民兵在乡政府值班。土匪把船停在河北妈祖庙门前,靠着海边岩石作掩护,一边开枪一边冲向乡政府。面对匪徒的疯狂进攻,富有作战经验的民兵班长利方带领全体民兵奋勇抵抗、沉着应战,打退土匪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匪徒一时无法接近乡政府。
土匪再次冲锋,一阵激战后,突然,匪徒中有人大声叫喊:“阿哥被打死了。”原来匪首的大哥被利方开枪击毙了。利方时年52岁,是退伍军人,枪法很准,一个人将冲锋的土匪打死了一半。土匪恼羞成怒,更加猖狂向我进攻。在内线的引导下,土匪林贵仔从乡公所背后的围墙爬了上去,看到利方躲在榕树下用轻机枪不断向土匪射击,林贵仔把枪口对准利方开枪,利方因此牺牲。
利方的机枪一停,乡政府前面无人阻击,众匪一窝蜂地拥入乡政府。副班长钟里和见状,立即掏出手榴弹扔了出去。趁着硝烟,他翻过围墙撤退到乡政府附近一户人家里,这家大婶正在煮早饭,她见状急中生智,忙用个大竹箩把钟里和盖住,然后坐在竹箩上面像没事一样烧火做饭,骗过匪徒。骆定方和另外两名民兵也在群众掩护下撤了出来。土匪占领了乡政府,将来不及撤离的民兵强行拉上了船。同时将乡政府的枪械和财物劫走。天亮后,土匪把陈志光(24岁,太平乡涌口村人)、张李廷(36岁,双鱼村人)、康里珍(22岁,双鱼村人)、许胜初(32岁,电白县马踏乡人)、黄永英(27岁,电白县马踏乡人)、伍尚辉(28岁,电白县马踏乡人)、陈里根(24岁,儒洞乡马车村人)、许胜喜(35岁,双鱼村人)和余耀新(27岁,港水乡同仔村人)九名民兵全部杀害在附近的暗龟岭上,并将他们的尸体抛入海中,手段十分残忍。
血债要用血来偿。1950年8月8日夜,我军渡海部队兵分三路,分别从台山广海和阳江海陵岛神前、闸坡渔港出发,次日凌晨抵达南鹏岛,奇兵突袭,一举解放南鹏岛,消灭了这帮凶残的土匪,那些帮助土匪的内线同时也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近日,笔者来到原南石乡人民政府旧址(上图)凭吊英烈。当年利班长在榕树下阻击土匪而牺牲的那棵榕树已经没有了,旁边却长出了另一棵榕树,一派葱郁的模样。
◎ 大树岛名字的由来
大树岛位于上洋镇最南端,距河北圩2公里。资料显示,由于地球的造山运动,使河北圩以外的地面陷落,形成大树、中树、树尾3座孤岛,面积共1.8平方公里。
2004年3月,笔者曾经上岛采访过当时的“岛主”徐家昌,在他的带领下游览了全岛。站在大树岛岭顶,可观海上日出、日落,远远亦能望见一些远洋巨轮出没于波涛之中,让人一饱眼福。
昌伯介绍说大树岛原来叫“双鱼岛”,是当地人为了纪念清朝时期带领官兵剿灭海盗而战死的海康(今雷州市)人洪胜才改名的。昌伯说石门当地人徐定光和海康人洪胜当时在双鱼岭炮台任正副台长,那时沿海一带海盗十分猖獗,徐定光和洪胜一起带领官兵打败了海盗,保护了沿海百姓的安全。洪胜在战斗中牺牲了,其父母闻讯匆匆赶来,悲痛欲绝,在哭泣中不断地呼唤着洪胜的乳名∶“大树哟,大树!”当地人无不感动,为了纪念英雄,遂将双鱼岛改称“大树岛”。
当地还另有一说,清朝光绪末年,上洋南山海、石门、白沙、南山岭、河北一带渔民出海打鱼,常遭到外来海霸的侵害,强令每船每月要缴交一担谷作为保护费,否则砸船缴网打人,甚至将妇女掳走作人质,要其家人拿钱赎人,当地渔民深受其害。后来,石门本地人徐定光和祖籍湛江麻章人洪胜分别考取了双鱼岭炮台正副台长。徐、洪二人就任后即与村民开会商议,决定将24门护村炮抽调出一半,放到出海作业的渔船上抵抗海霸,以保证出海渔民的安全。
一日,海霸又来进犯,遭到徐、洪领导的100多名渔民的迎头痛击,海霸被打得丢盔弃甲,还有20多人被生擒。但洪胜在激战中不幸被敌人用枪刺中,流血不止,英勇牺牲,村民为此悲痛万分。
洪胜牺牲后,南石乡即派人通知其家人。时值盛夏,到了第6天,日夜兼程赶到的洪胜父母,看到儿子的尸体已经腐烂,更是悲天抢地晕倒在地。当地村民得知洪胜的乳名叫大树,为了表示对英雄的纪念,人们便将安葬洪胜的“双鱼岛”改称为“大树岛”,并在山脚下海滩边建了一座庙,取名“洪胜庙”。每逢英雄的生辰忌日,当地人都要前往上香拜祭,以示纪念。
美丽的大树岛
◎ 解放后上洋第一批学生军
1949年11月7日,阳江各界在阳江县立中学大操场隆重举行庆祝阳江解放、14军庆功暨苏联十月革命节的大会。会后,阳江一些思想进步的青年学生,来到部队驻地,要求参加解放军。面对热情高涨的青年学生,部队领导当即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很快,报名参军的旋风就在全阳江城卷了起来。
刚从省立广东两阳中学高中毕业的姚长浩、姚宗卓、姚元栻与上洋小学青年教师姚维幸及从阳江城读书返乡的姚祖光一起报名参军,5人成为解放后上洋第一批学生军。
11月19日,5人从上洋步行到织乑,与阳江城来的学生军在织乑会合,加入了人民解放军第14军的“随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随部队进军大西南。
历经数月艰苦的行军,这批学生军步行跨越了粤、桂、黔、滇四省,行程三千余里,到达了云南省西部重镇——古南诏国都的大理。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14军“随营军事政治干部学校”的学生军驻在大理城外著名的风景区点苍山三塔脚下的营房进行系统学习。
经过半年多的军事政治学习,1950年底,学生军分配到14军各师团营连的战斗部队,参加剿匪、征粮,做文化教员,为提高部队干部的文化素质,改造国民党军起义人员和帮助驻地少数民族兄弟进行社会改造,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姚长浩分配在41师教导大队当文化教员,后来在师后勤部工作,1976年3月转业到贵州省财贸办公室任秘书。1983年3月调贵州省审计厅任秘书,1990年退休。
姚长浩退休后,创作了报告文学《镕铸三部曲》(与人合作),《纵横征战——陆军第14军战斗风云录》(与人合作),小说《孤儿创业传奇》,《天国英豪》(与人合作),《中国旅游名胜诗联选萃欣赏》(与人合作),《学诗入门与诗词欣赏》,《唐五代宋诗词选萃欣赏》等。
姚宗卓曾任桂林陆军学校办公室主任,后来转业到北京,在北京市医药系统退休。姚元栻在部队报考大学,后来调到茂名市第一中学任高中数学老师至退休。姚维幸后来调到阳江二中任教至退休,成为一名诗人。姚祖光转业到云南省昆明重型机械厂从事后勤工作。
上洋这一批学生军大多在外地工作,在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征途中,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地作贡献。与此同时,他们也以不同的方式,一直关注和支持着家乡上洋的建设。
当铺街上的老屋
1950年3月,阳江县籍部分学生军在云南昆明(翻拍)